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跋 天真的、感伤的乐迷

字体:16+-

深冬的午后,独自窝在家里,在我的书房里。室外的天空阴霾得很,有冷风,阳光似有似无,迹象显示来点音乐更好?我没去开音乐,只是安静待着,巷子里也安安静静,少有人走动,连平时念经不歇的东门宗里也安安静静,我想,此刻安静,对应我的内心。

音乐是我的第二生活,除了文学。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谁也不能说那些黑色小蝌蚪游在白纸上就是一段美妙的音乐,除非有乐手将它们演奏出来。人们问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哪一个演奏最好,他回答说,当他在谱写此曲时音乐在他头脑里形成的风暴。当然,除了勃拉姆斯自己,谁也无法听到,所以就有了无数种演奏版本。音乐不像绘画,一幅画在完成后就成了,其他所有的再现只能是临摹;音乐可以通过不同演奏方式重现,通过乐器、乐手、指挥重现当初在作曲家头脑里升起的那幅音乐风暴。为了这场清晰的音乐风暴,我不停息对它的追求,我开始,并情愿地作一名天真的和感伤的乐迷。这个称谓来自小说家帕穆克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演说合集《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该书名源自席勒著名的论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席勒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和感伤的。天真,率性而为,天真的诗人不假思索地写诗;感伤的诗人则多质疑,关注技巧。文学史上的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等都是天真诗人;席勒则自称为感伤诗人。如果把“天真的”和“感伤的”一说放诸于音乐史上,那么以旋律见长的音乐家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福雷、舒伯特、马勒、布鲁克纳等是天真的;以技巧见长的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瓦格纳、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则是感伤的。而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古典音乐,在一个物化的时代听古典音乐—我无疑是一位天真的乐迷了,漫步在古典之林,陷入音乐中,时常被一段音乐打动,我且做一名感伤的乐迷,反思音乐、文学和生活,或者像交响乐主题动机一样,在一番搏斗和挣扎后依然满怀希望地投入生活中去。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