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的《弥赛亚》可以说是世界上被演出次数最多的清唱剧,这里面就包括多种语言的演绎,但是90%以上的,仍然是以英文演出的。英语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是《弥赛亚》在接受面上独占鳌头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当说明,《弥赛亚》既不是罗马天主教也不是东正教意义上的圣乐,它甚至也不是新教意义的圣乐。把《弥赛亚》称为圣乐是一种善意的误解,是对亨德尔初衷的违背。
《弥赛亚》是一部在后世持续大获全胜的清唱剧。就像亨德尔执着追求的而英格兰人也正愿意接受的那样,这是一部为宫廷和市民歌剧院,而不是为教堂创作的作品。这也是它在我们这个日益“去神化”世界,仍然保持坚固地位的又一主要原因。把《弥赛亚》神学化,将会遮蔽而不是揭示它取得的成就。没有一位圣乐研究者同意把《弥赛亚》及其伟大追随者的《创世记》与《以利亚》等与J.S.巴赫的受难乐或布鲁克纳的《感恩赞》相提并论。我们最好不要把世界上的伟大的清唱剧精品,变成圣乐意义上的赝品。
亨德尔不把《弥赛亚》以及他的任何清唱剧当成神剧或者圣乐,这是他真正的伟大之处。相比之下,瓦格纳一心要把《帕西法尔》打造成宗教剧,简直是一个老傻瓜。因为,如果一定要说英格兰的亨德尔意义上的宗教,那就是当代美国的宗教——把自我发展的内在**与大型商业活动、跨国资本力量无远弗届的征服欲结合起来,并从中证明一种货真价实的自豪感。
众所周知,《弥赛亚》全曲主要内容取自包括《以赛亚书》、《诗篇》、《约伯记》及小先知书(包括《哈该书》、《撒迦利亚》、《玛拉基书》等)在内的《旧约》,所有文本也从未离开救世主,但是从音乐上看,作品是属于社会的而非教会的,是一种隆重的社会庆典剧,詹尼斯和亨德尔甚至将对基督的受难的描绘,都采用了《旧约》先知以赛亚预言的版本,而拒绝使用使徒马太、马可、路加或约翰的福音书记载,因为他们确实认为《新约》宗教气息太浓厚,缺乏《旧约》的戏剧性。因此,《弥赛亚》向世界传达的主要不是基督在此世的永恒受难,而是万军之王耶和华的胜利凯歌。对于有宗教情怀的听众,《弥赛亚》的真正力量在于亨德尔清唱剧中难得一见的、哀伤幽怨的女高音咏叹调。与此恰成对照的是,社会大众喜欢的是亨德尔的招牌——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