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大公欧洲:超越日耳曼的巴赫

字体:16+-

《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表明了一个事实:把巴赫“日耳曼化”的努力,多少有些成见作怪,不仅在艺术上有困难,也有时代错误。

不错,巴赫是一个严格的路德派新教徒,甚至有人认为其地位仅次于马丁·路德。然而即使马丁·路德这位掀翻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德意志大力士,在反对罗马教廷的同时,至死坚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

路德和巴赫都是“德国人”,但没有一点儿现代民族主义成分。用瓦格纳时代的“德国”标准看巴赫行不通。《英国组曲》、《法国组曲》与《德国组曲》一样,本质上是“老欧洲”的产物,而与国家主义、浪漫主义的“德国”毫无牵涉。

巴赫吸收了法国、意大利、英国音乐的影响,通过儿子们又影响了从英国到奥地利的音乐艺术发展。荷兰、比利时人甚至认为,德国人无法表达巴赫的纯正性。

《英国组曲》这个标题并非巴赫命名,而是18世纪末,被他人加上去的。甚至有人说《英国组曲》与英国无关。事实上《英国组曲》与“英国”有关联,巴赫依照英国样式,将前奏曲列于组曲之首。此外,在儿子的抄本里,也记载着《英国组曲》受英国人之托而作。另一方面的事实是,《英国组曲》不仅有着意大利、法兰西等拉丁音乐痕迹,还有北德意志严肃器乐风格。源于汉堡、吕贝克等北德的这种键盘乐风格,来自巴赫父辈们,而最终根源可以溯至不列颠与北欧。《第二号英国组曲》可以看出巴赫键盘乐的“国际主义”: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慢速二拍子舞曲。到巴赫时代,实际舞蹈已经不存在而成为一种程式化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库朗特舞曲源于法国,后来传入意大利后形成法国式、意大利式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又互相渗透。巴赫采用后者,但其中的意大利风情仍然可以感受到。布列舞曲是17世纪法国民间舞曲。吉格舞曲,原来是16世纪英国流行的一种舞曲。这6首钢琴曲是否为18世纪后半叶才被称为《英国组曲》,“为一位英国显贵而作”是J.C.巴赫在抄本中加上的,还是老巴赫加上去的,这都无所谓。倾听之中,既可以想起当时住在伦敦的法国作曲家迪厄帕的钢琴组曲,也可以在它与1720年伦敦出版的亨德尔《第一钢琴组曲》之间发现有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