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波希米亚传统:最后的欧洲人

字体:16+-

作为与斯美塔那、雅纳切克并称的“捷克三杰”,德沃夏克在捷克之外的世界更有名。这是因为他音乐中的超民族性——他音乐的民族情怀既是波希米亚的,又是斯拉夫的。他在曲式上是追求古典的,其世界观从未加入政治民族主义,他的著名作品不以“祖国”或“民族”为名,而以“新大陆”第九交响曲、“英吉利”第八交响曲、“美国”四重奏等传遍世界。德沃夏克热爱的是文化而非政治的故土。

作为一个波希米亚人,德沃夏克有吉卜赛人的达观与自由精神。1880年的《母亲教我的歌》,是由8首歌曲组成的《吉卜赛之歌》的第四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吉卜赛之歌》是这位“波希米亚舒伯特”歌曲创作的顶峰。歌词取自波希米亚抒情诗人阿多尔夫·海杜克(1835—1923)的诗篇:

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一首歌,在她慈爱的眼睛里,晶莹的泪光闪烁。如今我教我的孩子们,唱这首难忘的歌曲,禁不住酸涩的泪水,在我老去的脸上流淌。

在行板速度上流淌的旋律,有摇篮曲的摆动感,句尾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增强了波浪式起伏,曲调温和亲切,表现了对往事的怀想。这一抒情旋律再现时,前两句增加了一些装饰变化,后面乐句发展形成全曲**。音乐止步回眸于哭泣的边缘。

德沃夏克身上兼具两种情绪:一是“新世界”美国精神,二是斯拉夫主义。

波希米亚从不是奥匈帝国边缘,而是“欧洲音乐学院”,神圣罗马帝国文化的摇篮之一。捷克民歌与西欧民歌差别不大。著名的《斯拉夫舞曲》表明,德沃夏克深爱的不是进入西欧主流音乐内容的捷克民间音乐,而是波希米亚非主流民间音乐的斯拉夫底层音乐。

19世纪被俄国沙文主义利用的斯拉夫主义,就起源于波希米亚。19世纪初,捷克语言文学家J.东布罗夫斯基、斯洛伐克诗人R.科勒、捷克历史学家F.帕拉茨基等人倡导研究斯拉夫历史、语言文学,主张加强斯拉夫各族人民间的文化联系,促进斯拉夫团结。在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双重挤压下,以东正教为主的西南斯拉夫民族求助于东正教俄国,以斯拉夫主义对抗日耳曼主义。这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同时土崩瓦解时,德沃夏克去世已久。理解德沃夏克将表明,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解读欧洲古典音乐,类似于以现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解读春秋战国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