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是当时音乐制作界的大人物。作为富特文格勒的制作人,李格认为卡拉扬也许难以企及富特文格勒的理想主义境界,但萨尔茨堡人卡拉扬的奥地利风情无可比拟:优雅不乏轻佻、智慧包裹狡黠。富特文格勒过于北方化,不能真正表现维也纳格调或情调——就像时人评价卡拉扬的那样——“中国式狡黠和儿童式天真的混合”。
偶然听了卡拉扬战时指挥约翰·施特劳斯《蝙蝠》的序曲录音,李格被打动了。“调情艺术”的《风流娘们》、卖弄风情的《玫瑰骑士》等,最有维也纳特色的轻歌剧,是青年卡拉扬的招牌菜。
卡拉扬与EMI签约,是录音史上的重要时刻。李格说服清洗纳粹化委员会放宽对卡拉扬的限制。随后10年,EMI岁月成为卡拉扬的黄金年代。直到这位地位日隆、流露专横的人物同痛恨的祖国传统决裂出走,发誓不回维也纳指挥。随后他也与萨尔茨堡艺术音乐节闹翻。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在与柏林爱乐签约整整10年后,在柏林爱乐新大厅落成后,他才成为一名“柏林人”。
中青年卡拉扬,与后来柏林爱乐的音乐元首完全不同。卡拉扬在李格时期的歌剧录音从1950年开始,包括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952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51年、1952年这两部现场录音,后来的立体声录音从未超越。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卡拉扬还与克纳佩茨布什合作指挥《指环》,他的《女武神》被保留下来。
1937年,卡拉扬正是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赢得“奇迹赫伯特”的美称。尽管经过20年才获得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的机会,但卡拉扬不喜欢这里,1952年的那届成为告别演出。卡拉扬选择了萨尔茨堡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可以上溯至1877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中断,1918年霍夫曼斯塔尔、理查德·施特劳斯等重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富特文格勒禁止卡拉扬涉足萨尔茨堡。富特文格勒突然去世后,卡拉扬接管了故乡的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