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载歌载舞的巴赫,最美的祈祷

字体:16+-

关于巴赫作品,30年来最重要共识之一,就是专业圈儿终于承认巴赫作品舞蹈感、歌唱性无所不在。原来巴赫作品可以直接由摇滚乐队按乐谱演出。在巴赫终老之地,前民主德国政府曾对“摇滚巴赫”唱片实施禁令(巴赫爱好者只好跑到原捷克斯洛伐克扫货)。

我无意推荐摇滚乐队尝试他的《B小调弥撒曲》。但演唱这一神圣著作的很多段落时,参加弥撒的孩子们可能会手舞足蹈。这部人类艺术的最伟大成果中,美的旋律无处不在。在虔诚崇拜中,流淌出最美的女高音—当小提琴独奏引入“我们赞美你”时,我们忽然想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仅是童声合唱团最棒的女高音(变音后又是最优秀的中音),还是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伊曼纽尔·巴赫说:作为键盘大师“父亲用小提琴指挥时更加出神入化”。

直至1749年才完成的这部作品,巴赫将之划分为四部分24段(而不是现在乐谱的五部分),这一奇特划法从无先例,具体原因只有巴赫知道。现代排版大多按五段分法:《垂怜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巴赫在标题和编排上使用的这种非传统方式,只能称之为“巴赫式”:第一部分《弥撒》,包括《垂怜经》、《荣耀经》;第二部分《尼西亚信经》;第三部分《圣哉经》;第四部分把《赞美颂》、《降临曲》、《羔羊经》及“请赐平安”合成一部分。因为巴赫对数字象征特别着迷,有人认为他的四部分划法对应四福音书,而四之倍数正好是耶稣《登山宝训》八福。但五部分不是可以对应摩西五经,而五之倍数正好对应摩西十戒吗?好事之徒岂非可以搜罗出某种反犹主义吗?这种咬文嚼字近乎猜谜游戏,我们应当不予理会。

巴赫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不同寻常的手法还很多。他采用拉丁弥撒曲罕有的《尼西亚信经》而放弃普遍使用的《使徒信经》。《使徒信经》简明扼要,《尼西亚信经》篇幅大得多。巴赫还将这部分划为8段,更无先例。历时17年完成的这部弥撒曲,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绝无任何断裂感。就精神而言,弥撒曲的中心当然是对耶稣基督的认信。从亚伯拉罕子孙的三大一神教来说,把基督教与犹太教、伊斯兰教区分开来的,只能是耶稣基督。因此第一部分“恳求主垂怜”三段,合唱、二重唱、合唱中心是二重唱“基督垂怜”。在三位一体教义下,耶稣基督是音乐中心。这段二重唱虽是“乞求垂怜”,但极富人性,于温柔驯顺之中,有些小孩子撒赖的味道。《尼西亚信经》部分同样如此:“由圣灵感孕并由童贞玛丽亚降生成为人”,配器和人声沁人肺腑,情感中心不在于圣母玛丽亚而在于小耶稣。圣灵从天而降,道成肉身,居住在你我的中间。巴赫以地位仅次于《圣经》、东方希腊正教最看重的《尼西亚信经》取代西方拉丁教会尊崇的《使徒信经》并使用格里高利平咏,“我期望死者复活”以米索利地安调式这一古老曲调,让人们想到在叙利亚、安提亚,从大马士革到耶路撒冷的小亚细亚地,古代基督徒就这样朗诵《尼亚西信经》。“我信圣灵”由柔音双簧管二重奏伴奏男低音,美丽异常,启示着罗马天主教、新教的西方拉丁教会,东方的希腊正教会,一主一信一洗。在《圣哉经》部分,“圣哉,圣哉,圣哉”分成6个声部:女高音两部,女低音两部,男高音一部,男低音一部。有人说巴赫是根据犹太《圣经》《以赛亚书》六章2节:“其上有撒拉弗(天使)侍立,各有6个翅膀……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但6声部划分更可能是巴赫取材于大马士革的金口圣约翰。因为《圣哉经》源于从叙利亚安提亚教会传播而来的“三圣颂”。无论哪一种说法,斯拉夫因素、东方教会因素、希伯来因素都清晰可寻。弥撒曲最后一曲“赐我们平安”(第24段)与“我们感谢主,因主的大荣耀”(第6段)完全是同一曲、同一和声,小节数都是46小节。这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以“我信”(“Credo”拉丁语“我相信”)为核心的作品中,“我”与“我们”同体。路德派、加尔文派、天主教、圣公会、东正教不可分割。“在祷告中,不存在单数的我。只为自我的祷告根本不是祷告。”(现任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公宗主教巴特罗缪一世);“正如主祷文开宗明义那句,‘我们天上的父啊’所表明,祷告中只有我们,没有‘我’。”(荣休罗马教宗本笃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