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全球经济逐渐回暖的大环境下,北美电影市场、欧洲电影市场、亚洲电影市场在发展态势上显示出差异化。
北美电影市场,在2013年度5000多家影院放映了676部影片(进入boxofficemojo数据统计系统的),助推年度总票房在2012年创纪录的108.36亿美元基础之上,再度上升至109.2亿美元。高票房额之下出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是观影人数的持续下降。2013年北美地区共售出13.566亿张电影票,延续了自2002年达到15.75亿张的历史高位后一路下跌的趋势。增加的票房额得益于提升的票价,每张票达到了8.05美元。二是观众对于3D影片的热度明显下降,3D在各类影片中的泛滥应用,以及3D影片本身的高票价都让观众望而却步。
欧洲电影市场,尽管大多数国家都秉承“文化例外论”,强调对本土影片或者欧共体内影片的资助政策,但是好莱坞电影依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12/2013欧洲电影票房年度报告》[1]显示好莱坞电影仍然占据了欧盟国家62.8%的市场份额,而欧洲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只勉强达到30%。
亚洲电影市场则延续自给自足的发展态势,电影票房构成上本土电影可以与国外电影形成对抗。韩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2]显示2013年韩国院线上映本土影片182部,进口电影455部,观影人数达到2.133亿。其中本土票房份额达到了59.7%,进口片份额只有40.3%。2013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中国产片也在与进口片的对抗中取胜,国产影片占全年总票房的58.9%,进口票房占到41.1%。
以上对于三个市场的分析显示了一个基本判断:好莱坞影片在全球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不变,在本土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之时盲目地开拓国际市场,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探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策略,无外乎两个方向。第一,中国电影本身如何提高自身品质。目前国内影片的高票房并不一定说明这些影片本身品质有多高,更恰当的是中国电影市场“井喷”带来的关联效应。长久以往,中国电影无论是处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考虑,都必然要提高自身的品质。第二,中国政府在电影海外传播层面,能够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是否能够利用一些财税政策来激发、推动本土影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