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威尔第两百周年诞辰新排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纳布科》。这回,大剧院再度请来强卡洛·德·莫纳科。他为大剧院制作的《托斯卡》赢得一片赞美声;他的《漂泊的荷兰人》以电影手法同样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叫好,也得罪了一些剧评人;他的《罗恩格林》受到的诟病逐渐增多。总体而言,我觉得他的尝试是有益的,因为歌剧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多数观众是第一次进歌剧院,一下子接受后现代版会比较困难,而电影化的舞台调度至少有利于外行看热闹。但是,这回《奥赛罗》,我觉得强卡洛的处理太过喧宾夺主了。
前台有一块透明大幕,台上灯暗时,大幕上可以投影,主要影像是大海的波涛汹涌。作为气氛渲染以及换场过渡,这本无不妥。奥赛罗杀害妻子那段,大海将他包裹,堪称点睛之笔。但这块幕布也是问题所在:首先,投影的巨浪缺乏变化,并没有跟剧情做严丝合缝的契合,比如第一幕**处,海浪完全可以变得更为缱绻,以配合那段销魂的爱情二重唱;其次,大幕从头到尾不打开,使得整出戏如雾里看花,而演员隔着这道幕,自然会影响他们声音的传播效果。大幕投影不是坏主意,用得没有节制才是糟糕的地方。
强卡洛对于这部威尔第作品感情深厚,他老爸马里奥·德·莫纳科是当年唱奥赛罗的完美人选。能接手这个角色的男高音并不多,这回担纲大剧院版主演的美国男高音弗兰克·波雷塔具有中音的音色,能镇得住场面,但音量有限,音乐**处往往被伴奏淹没。不过,他的表演能力很扎实,把握角色的感情波涛尤为称职。张立萍的黛丝德蒙娜楚楚动人,抒情的声线传递出无限温柔与悲情,她的表演既内敛又自然,恰到好处。第四幕开场的“杨柳歌”实乃悲剧的**,我见过的所有版本均设置在卧室里,因为必须跟第一幕的爱情二重唱对应。此处,导演把它放在一棵茂密的柳树下。可是,他避不开那个象征着爱情开花结果的卧室,所以接下来的“圣母玛利亚”又回到卧室。这已经相当繁复,强卡洛还嫌不够,最后又回到柳树。垂柳可视为对女主角性格或命运的隐喻,在舞台上直接呈现不是不可以,当然肯定会有人批评说是图解唱词,太过低级。虽说大剧院硬件一流,此处两次换景均无需打断音乐,但毕竟显得笨重。如果以卧室作为贯穿的实景,把杨柳处理成幻觉,靠投影使之若隐若现,可能效果会好很多。总之,舞台技术应该是为剧情服务的,而不是让剧情来演示舞台的变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