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国家大剧院第五轮《图兰朵》圆满落幕。三年里演了五轮,对于西洋歌剧这种高雅艺术,在中国这个整体艺术欣赏水准仍亟待提升的国度,堪称小小奇迹了。
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第一部本土制作的歌剧。选择这个剧目的动机十分明显:这是西方的经典作品,又是中国题材,属于中西合璧,既彰显剧院的国际追求,又照顾本土市场。除了《图兰朵》,恐怕没有第二部戏有这样的功效了。国家大剧院版特意重新续写了作曲家普契尼未完成的最后十几分钟的音乐,但该版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导演和舞美。对于世界上别的歌剧院,《图兰朵》只是百十来部常演歌剧中的一部,但对于中国国家大剧院,自搬上舞台的那一天,它必须担起台柱的重任,必须吸引广泛的观众群。
我最早看的是第二轮,当时仍能从第一轮观众那儿感受到新鲜与好奇。这回看完演出,更多是体验了该制作的耐力。舞台艺术这玩意很有趣,有些戏第一次看极具冲击力,惊为天人,但第二次看的时候就有点儿像看同一个魔术,动作手法全一样,就是找不回神奇了。诚然,歌剧的剧情没有悬念可言,演员阵容频繁更换是国际做法,现场表现则属于不可控因素,是内行津津乐道的内容。你可能会反驳:一般观众看一遍就够了,第一印象就是全部印象。这话没错,但我发现,一个剧目经得起反复看,往往是成为保留剧目的一项重要指标——尽管每场演出的绝大多数是新观众。我曾在好几个城市欣赏过音乐剧《歌剧魅影》,但每次都能得到如初次观看的美妙体验。我能想到的反面例子或许不是最典型的:1966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搬进林肯中心的开场大戏是委约创作的《埃及艳后》,古埃及题材搭配美国的大牌作曲家和歌唱家,但热门话题未能促使其成为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