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曼仍沉浸在头一年《红磨坊》的巨大成功中。面对各种盛情之邀,他却选择了一个堪称奇特的项目:将《艺术家生涯》搬上百老汇的舞台。电影导演涉足歌剧并不稀罕,但把一部经典歌剧变成每周八场的音乐剧,一演数月数年,而且保留原来的意大利文,那就是新鲜的挑战了。
事出有因,鲁曼对《艺术家生涯》情有独钟,早在1990年,他就为澳大利亚歌剧院导过该剧。虽为区区六万澳元的小制作,但以饱满的**和新奇的创意赢得全球盛赞。我看过那个版本,男女主角很年轻,很漂亮,爱情二重唱设置在屋顶,背景有一个巨大的霓虹灯(故事搬到了1957年),一个法文大字“爱”(Amour),如红酒般醉人。后来,鲁曼导演的任何作品均会出现这个红色的“爱”,从莱昂纳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到《红磨坊》均如此,成了他的图章,如同吴宇森的鸽子。从主题讲,《红磨坊》也可视为《艺术家生涯》的银幕延续和变奏。
如果说有一部经典歌剧能够跨界为外行所接受、所喜爱,那必定是《艺术家生涯》。不仅仅电影导演鲁曼,而且许多歌剧院都尝试过以音乐剧的方式来制作该剧,我在旧金山求学时,旧金山歌剧院在剧院翻修时期,便移师大众场地,高频率上演该剧。不用名角,但力求演员的相貌和形体靠近温饱无着落的艺术梦想家。
在唱片上,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均是一流的鲁道夫,弗蕾妮和卡芭叶也是令人难忘的咪咪。但在舞台上,这是最不需要名角的一出戏。一个称职的美声歌手,加上真挚的表演和切合人物的气质,照样可以感动全场。我印象中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唱男高音的演员在现实中刚失去了妻子(因病),跟戏中相仿,当他唱到全剧最后三声“咪咪”时,痛哭失声,声泪俱下,既是严重出戏,又是前所未有的入戏。观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