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隐秘激情:唱出来的爱恨情仇

《奥涅金》:俄罗斯的“富二代”

字体:16+-

俄国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简称《奥涅金》)早在1962年便进入中国,由中央歌剧院刘秉义和郭淑珍主演。但中国观众在自己国家观赏这部原装大戏,尤其是跟该剧有悠久渊源的莫斯科大剧院于2010年4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则又等了将近50年。

《奥涅金》是俄国歌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俄国歌唱家都将参与该剧演出视为事业的巅峰。即便在西方,像弗蕾妮、弗莱明那样的顶级歌唱家也都演绎过其中的角色。2010年春秋期间,全球近30个城市上演了100多场《奥涅金》,其中有三部全新的制作。这还没算像北京这样的“引进”项目。

老柴的仙乐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我国广受喜爱,尤其是他的舞剧音乐,但《奥涅金》却远非最为人熟知的。无独有偶,《奥涅金》中有两段舞曲广为流传,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出处罢了。

跟柴科夫斯基的器乐相比,《奥涅金》中的俄国韵味更浓,但总体上依然洋溢着浪漫派音乐的抒情特征,如长长的乐句、浓烈的情感。剧中最著名的三个唱段均非出自奥涅金之口,其中女主角达吉亚娜给奥涅金写情书的咏叹调包含最多的音乐动机,细致地刻画了少女怀春的微妙心态,非常动人。连斯基决斗前的咏叹调极富**,很多著名男高音唱过但未必演过,或许因为角色戏份不多。相比之下,同属配角的格列敏亲王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唱段,道出了老夫少妻的尴尬以及他的宽容和理解,是男低音的保留曲目。

奥涅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这部歌剧如同他的性格,需要熟悉才能进入状态。但它呈现的音乐世界却丰富无比,甚至比那些家喻户晓的舞剧音乐更耐听。

挑战传统的新版本

莫斯科大剧院于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际,推出了一个豪华版《奥涅金》。这台制作整整演了60多年,直到2006年被导演迪米特里·切尼亚科夫颠覆。切尼亚科夫是一位很有创意的艺术家,他曾把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设置在潜艇里,把《阿依达》搬到巴尔干半岛。这回,他抽去了《奥涅金》的特定时间和地点,把所有场景固定在一个仅有一张大桌子、几把椅子及一个大吊灯的封闭房间里。这跟咱们京剧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代表各种时空。大桌子的象征性尤其明显,不妨说代表着某种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