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2009年制作的歌剧《山村女教师》,故事非常主旋律,但它力图超越,在通俗剧和古典悲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艺术来升华一个明显教化和煽情的题材。
26岁的杨彩虹跟随师范专科的同班同学李文光,到他的家乡担任山村教师。李文光考研后,发誓要当城里人,抛弃了杨彩虹。杨为学生着想,毅然留在了山村。她嫁给了残疾村长,但幸福并不长久,为了在洪水中救学生,她献出了生命。如果是电影或者话剧,这个故事非常棘手,很容易处理过火,拔高英雄而使之不可信。但歌剧原本就不是以写实见长,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歌剧一向表现大感情、大起伏、大爱大恨。在歌剧里,杨彩虹的奉献、村长周洛平的追求、李文光的自私都不再夸张可笑,而成为一种力量,推进着剧情。
话说回来,李文光抛弃未婚妻虽然可信,但他后来回村耻笑杨彩虹,似不合逻辑。他的怜悯可视为内心独白,但比怜悯更极端的情绪着实有点丑化,如同当年电影《决裂》里听“马尾巴的功能”那个农村大学生。好在看歌剧主要不是为了看剧情或台词,而是欣赏里面的音乐和唱腔。作曲家郝维亚创造了一个非常南方又非常田园的音乐氛围,没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或区域色彩,但有印象派的影子,清新得如同竹林里的雨滴,用弦乐展现出无限的层次和水墨画一般的意境。音乐风格极为自然,不似以前那样民族和西洋壁垒森严,感情饱满处有真实主义的影子,但平静下来,却没有西洋歌剧宣叙调的突兀,吟唱仿佛泉水流淌,既优美又不着痕迹。
迪里拜尔显然不像一位26岁的女性,但歌剧的好处就是它的假定性。当迪里拜尔一张嘴,你就相信她便是杨彩虹。这个角色的花腔成分并不太重,但迪里拜尔塑造得一丝不苟,尤其是主要唱段,如质问李文光以及最后那首咏叹调,将感情的宣泄和声乐技巧融为一体,真挚动人。袁晨野、丁毅、阮余群等均非常出色,对戏剧性的拿捏既有真实派的生动,又有古典的内敛和抒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