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多明戈往往是一种英雄形象,这不光跟他演绎的角色有关,同时也跟他的体型有关。要知道,意大利男高音曾以短小敦实著称,甚至有专家研究,矮脖子才能发出雄壮的声音。多明戈刚出道时,有一次去应征一个角色,主考官见到他,心想:这青年唱得有他长得一半好,我就启用他。没想到,多明戈唱得比长得还要精神。按照1950年至1972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鲁道夫·冰的说法,“这孩子若不红,天理难容啊”。
更难得的是,这“孩子”人缘特别好,凡是跟他打过交道的,都赞不绝口。在“大明星大脾气”的歌剧界,这样的“德艺双馨”着实罕见。
我第一次现场聆听多明戈的演唱(“三大”演唱会就不算了),是1994年旧金山歌剧院上演的马斯奈的《埃罗迪亚德》,即莎乐美的故事。多明戈扮演施洗者约翰,一上场,熟谙看戏规矩的观众也忍不住变成了粉丝,掌声雷动压过了台上的歌声。我最后一次看他的足本歌剧(本文写作于多明戈来华演《纳布科》之前),是谭盾的《秦始皇》,这个角色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基本在中音区,但多明戈的表演即便没有演唱难度,依然魅力四射。曾有美国评论家说,多明戈主演的歌剧直播,关上音频,依然是一出好戏。
2012年6月7日下午,我走进国家大剧院资料室。透过忙碌布置灯光录音的工作人员,我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在唱片架前。他有些驼背,有点颤巍巍,脚步也不矫健,跟我心目中的多明戈相去甚远。他已经71岁了,依然活跃在歌剧舞台上。当他坐下回答我的问题时,那个我熟悉的多明戈又回来了。
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我们的话题从多明戈歌剧声乐比赛(Operalia),到京剧和中国民族音乐,从歌剧危机到歌剧普及,从音像资料的价值到他心仪但仍未演绎的角色。末了,他起身说,这次采访“真的很不错”,并索取采访的录像。我答道:“那是因为,我是您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