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隐秘激情:唱出来的爱恨情仇

当歌剧遭遇电影

字体:16+-

2007年6月3日,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音乐会形式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三幕分两次,下午演一部分,中间给两小时晚饭时间,晚上接着演,演完将近十点。下午就没有坐满,晚饭后更是丢失了大批观众。中场休息两小时堪称豪华修整,以前从未经历过。换了我,那段时间可以用来放映一部电影,叫做《王者之心》。这部两小时零五分钟的故事片当时正在北京公映,但似乎没人注意到,影片和歌剧的原文是一样的,均叫做“Tristan und Isolde”。只不过在电影里,德文的“与”(und)改成了眼下时尚的加号(+)。

《王者之心》不是所谓的大片,它没有大明星和大特效,是一部品质上乘的中型制作,德英美捷合拍。我于2006年在美国看的首映,最惊讶的是,整部影片没有一个瓦格纳的音符。诚然,这不是歌剧的实地拍摄版,但我内心一直企盼,待**来临,挥洒一个瓦格纳的爱情主题,一定过瘾。音乐剧《吉屋出租》(后拍成电影)受到普契尼《波西米亚人》的启发,故事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但剧终响起了普契尼那熟悉的旋律。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那不啻西斯廷屋顶上帝和亚当的手指通电,是一种跨越时代、承接伟大的神奇感觉。《王者之心》绝对没有瓦格纳歌剧的艺术价值,但它有一大妙用,即阐明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瓦格纳取材自中世纪的德国史诗,但他把重点放在最后一部分,即特里斯坦护送伊索尔德前往马克的王国,之前的事情在唱词中一笔带过。如果把这拍成故事片,半小时足矣。电影版的主要任务是“填空”,将铺垫部分梳理清楚,给每个人物一个可信的动机。对于一名普通观众,电影版中的男女相爱及生离死别更接近现代观念;歌剧版则显得十分夸张,令人难以置信。从这同一个故事的两种不同处理,可以看出电影叙事重起承转合,重逻辑条理,而歌剧叙事则抓住人物感情迸发的刹那,将之放大,其余部分可缩就缩,能省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