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一、英美作战责任区的划分

字体:16+-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英美两国以“W.W.1”(“ABC—4/C.S.1”)文件的形式确定了双方今后的战略走向,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关于远东部分是如下规定的:

首先,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中国的战争努力应得到支持。其次,必须获得最终能够对日本发起攻势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眼下的目标必须是守住:

(a)夏威夷和阿拉斯加;

(b)新加坡、东印度群岛屏障和菲律宾群岛;

(c)仰光和通往中国的路线;

(d)西伯利亚的沿海省份。

必须将守住上述地区所需的最少兵力作为共同讨论的一个事项。[2]

为此,1942年1月10日在印尼爪哇匆匆建立起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ABDA”),英国的韦维尔将军任总司令。然而,在日军凌厉的攻势下,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和菲律宾相继失守,“ABDA”战区遭到分割,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根本来不及发挥真正的作用,就于3月1日解散。

面对远东支离破碎的战局,明确划分英美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责任成为当务之急。由于英国在欧洲、北非和中东穷于应付,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起主导作用将成为必然。2月18日,即新加坡陷落后的第三天,罗斯福致电丘吉尔:

据我看来,由于我们的地理位置,美国相对于你们来说能够更好地向右翼提供增援,我认为美国理应承担起立即增援的主要责任,并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主要的基地来维护和使用……英国最好准备增援缅甸和印度,我认为你们应当承担起这些地区的责任。我们将尽自己可能的方式来援助你们,就如你们在右翼援助我们那样……由于“ABDA”战区的大部分可能失守,频繁的作战行动很快将出现在西面的缅甸地区和东面的ANZAC,这将导致重新考虑“ABDA”的指挥系统和进行人事变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