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四、相关的评价

字体:16+-

这一变化其实并非毫无预兆。会前的10月18日,美国陆军部作战局就建议,根据形势发展,对日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太平洋上,而不是亚洲大陆,并且指出,充分利用中国作为轰炸日本的基地成本太高,因为这需要收复整个缅甸,而中国却不是一个有效率的盟国,这与欧洲战争结束后12个月内打败日本的计划不符,因此提议:“从中国发起有限的轰炸攻势,确保太平洋上的努力,不在中缅印战区承担进一步的义务。”11月8日,美联合战略评估委员会也提出类似建议。但是,会前美方也作了一项保留,即如果蒋介石军队入缅作战,美国将予以支持和援助。[55]

然而,蒋介石坚持英军在缅南登陆作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前提,丘吉尔则竭力反对登陆作战。在蒋介石和丘吉尔之间,罗斯福最终选择了后者,尽管他对前者许下过诺言。罗斯福不想因缅甸作战问题同丘吉尔闹翻,导致刚刚在德黑兰会议上好不容易达成一致的“霸王”行动计划功亏一篑,何况美军方计划人员会前的上述分析和建议,再加上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承诺将对日作战,也发挥着作用。美国学者巴巴拉·W·塔奇曼认为斯大林的上述决定对罗斯福的影响很大,她评价道:

……刚刚对蒋介石感到失望的罗斯福欣喜地发现,斯大林是他战后规划中一个更强的角色。……

不经意间,斯大林使得中国的地位更加降低。……

12月1日,公开了由英国、中国和美国签署的《开罗宣言》……并承诺签字国会坚持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现在无论是在正式文件上还是在自身利益上都不可能跟日本单独媾和了,因此它要退出战争的威胁的分量也减少了。[56]

此外,在12月2日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对日作战的总体计划中,确定打败日本的主要方式是轰炸和海空封锁,主要的战争努力放在太平洋上,事实上已决定了中国战场的地位。美国学者麦克尼尔指出:“从战争的初期起,美国的太平洋作战计划就规定中国要担当重大的任务。美国人曾认为,他们可以指望经过正规训练和配备的中国军队来击败日本的大部分地面部队。”[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