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空军和海军、陆军一样,不但在本土,而且在整个帝国都承担着安全职责。尽管在“10年规则”时期和重整军备时期,空军同样受到财政的控制,但由于维持与德国空军对等的需要,空军几乎没有受到过于严格的限制,其发展一直得到优先的关照。[254]
首先,这是因为大部分英国人认为,鉴于德国海军仍远逊于英国,在未来与德国的战争中,对英国本土最大的威胁就是德国空军的轰炸,而英国轰炸机力量的壮大,既可以提供足够的威慑,还能够对德国进行轰炸反击,这在战争初期敌人异常强大时,对士气和民心的影响意义重大,而这一点是海军和陆军一时无法做到的。
其次,军方认定,以当时的防御技术和手段,空袭是难以预防的,只能采取报复性轰炸作为反击手段。另外,由于政府财政的拮据,不可能3个军种同时得到令人满意的扩大,只能重点扶持,而空军相对来说回报效果更明显。内维尔·张伯伦在1936年2月的家信中指出:“如果下一次战争到来,我不相信它会和上一次战争一样,我相信我们的资源花在空军和海军方面比组建一支大规模的陆军会更有收益。”[255]同年12月,张伯伦在反驳陆军要求战时派遣本土防卫队(Territorial Army)12个师作为远征军后备队时再次提到,英国未来的危险是来自空中的打击,如果将有限资源的大部分用在空军上,将比花在陆军上更能增强国家的力量。[256]
此外,相对于军方来说,内阁不仅仅要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还要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影响等诸方面权衡问题。在内阁眼中,“一强标准”既可以对德国形成威慑,增加实行裁军政策和绥靖政策的筹码,同时又可以缓解社会公众对遭受空中轰炸的担忧,赢得民意对政府的支持。当时一些专家根据“一战”中的空袭伤亡比例数字甚至推算出,英国遭受德国空军的破坏程度“几乎与后来核弹的威力不相上下”[257]。尽管一些人士认识到了单纯追求轰炸机的数量存在虚张声势的风险,“但是对政府来说,政治上的好处证明是几乎难以抵御的。如大臣委员会所承认的,这对国内政治是合算的,相对来说,也是成本较低的”[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