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美参谋会谈的再次启动
1938年是张伯伦政府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行动推行全面绥靖政策的一年。然而,当《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带着他与希特勒签署的保证两国“永远不再彼此开战”的英德协定回到伦敦,并得意扬扬地向欢迎他“凯旋”的人群宣告他从德国带回了“我们时代的和平”的时候,英国军方首脑却并没有感到那种如释重负的欢快。一年来欧洲和地中海形势的恶化,英日在华利益的尖锐冲突,德意日关于缔结三国同盟的谈判,以及英国军事力量的严重不足,迫使三军参谋长再次考虑英国是否有能力同时在欧洲、地中海和远东打一场三线战争的问题。
1938年10月,三军参谋长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旦在不久的将来英国与德国作战的情况下的形势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如果意大利站在德国方面参战,而日本也介入战争,英国就不可能在派出一支足够有力的舰队前往远东的同时仍能在东地中海保持任何海军力量,这就意味着英国不再能控制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135]鉴于早在1937年12月,英国军方便把保卫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免遭意大利的进攻放在了保卫帝国的远东利益之前,[136]上述文件的含意便十分明显,那就是,一旦发生英国在3条战线上作战的情况,英国不可能向远东派出如1938年1月英美两国海军之间达成的《会谈记录》中所规定的那样一支舰队。根据《会谈记录》,两国军方曾商定,在上述情况发生时,“英国将要求进一步考虑可能产生的美国与英国舰队之间的直接战术合作问题”。如今,三线作战的阴影已隐约出现,英国需要重开两国的海军会谈,向美国通报英国的变化,以求得美国的军事援助。此时的美国,也同样感到了两洋作战的威胁。尽管罗斯福总统对1938年欧洲形势的发展甚感担忧,但在慕尼黑会议之后,他还是和许多政府官员一样,“因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而感到庆幸”,由于和平已经保住而怀有一种“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的宽慰感。[137]然而,《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希特勒便于10月9日提出了一个新的军事计划,借口要防备诸如丘吉尔、艾登和达夫·库帕(当时的海军大臣)等抨击《慕尼黑协定》的人一旦在英国当政时可能发生的事态,宣布要加强德国的防御工事。希特勒的这一举动,不仅证明了欧洲的军事形势并未缓和,而且预示着美国的安全终将受到威胁,它使刚刚获得的解脱感顿然消失。正如犹他州参议员威廉·金(William H.King)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便预言美国必将增加军备那样,[138]10月11日罗斯福便宣布他将增加3亿美元以加强美国的军备。[139]接着,他要求军方制订一项旨在保卫美国本土和援助英、法等国的大力扩充美国空军的计划。[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