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以确切的年代数字截然划分某种文化阶段,都不可能确切,只能是相对的参照。这里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延至90年代初期)视为“第五代”导演创作文化的第一阶段,也是如此。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文化反思与革新的浪潮,既可视为20世纪初文化运动“水落石出”的延续,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更新的人文基础上与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跨越。以“**”结束为时代表征,此时的社会文化主导是——批判专制,解放思想,张扬被长久压抑的人性,摆脱捆绑身心的束缚,渴望健全现代的国家体制,追求健康积极的生命实现……对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检查与反思,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又一轮的接触与体味,其结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顺应时势地引领这次文化**的“第五代”电影导演整体,作为“一代”艺术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奉天承运”而生,并以其特定的艺术传媒手段发挥了应有的文化作用,可以说“不辱使命”。
我们看一下在这阶段中“第五代”导演代表性的创作——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边走边唱》1991年,张艺谋《老井》1986年、《红高粱》1986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0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田壮壮《猎场札撒》1985年、《摇滚青年》1989年,吴子牛《晚钟》1987年、《大磨坊》1990年,李少红《血色清晨》1990年,夏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8年,何群《寡妇村》1988年、《出嫁女》1990年,米家山《顽主》1988年……
在上述作品中鲜明体现了一种整体的文化品格:通过或寓言或传奇、或写实或概括的艺术形象体系,蕴涵着严肃的形而上的社会反思与生命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