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既然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毁灭”一词,就十分清楚地提示我们:冲突双方矛盾对立的性质绝不是朦胧的、含糊的、可以调和的,它们之间在“形而上”的层面中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立,并在相互争斗、抵御或绞杀中,决定着彼此的生死存亡。
这一点,与正剧或喜剧,都有着不同。
正剧,可以只单向表现某种势力或价值,纵然表现某层面上的矛盾或对立,矛盾或对立的双方也不是势同水火、决然不可调和的。比如苏联影片《真正的人》,表现一位飞行员在对敌空战中战功卓著,回来为救战友而落入德军占领区。他身负重伤,经过18天的艰难爬行,终于找到了游击队。回到莫斯科后,因伤腿受冻,只有锯断。但是这位英雄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勇敢地迎接了人生的挑战,以超人的毅力,经过顽强的锻炼,又站立起来,并终于重新飞上了蓝天。在这样的影片中,诚然有着矛盾冲突,但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可以调和、转换乃至消融的,它们并不一定存在“你死我活”的性质。
喜剧也如是:虽然任何戏剧都是建构于冲突之上,但喜剧中冲突双方的最终态势一般都是“消解”,而不是悲剧的“毁灭”。像法国影片《英雄的狂欢节》,表述一个小城在西班牙的骑兵路过前后,其男性市长及其幕僚(肉店老板、鱼店老板、面包店老板等)从飞扬跋扈到惊慌失措、狼狈不堪;而其女性公民(以市长夫人为首的所有女人)则有智有谋、有礼有节地使小城避免了劫难。当众人庆幸欢呼的时候,市长们却又心安理得、洋洋自得地站到阳台上以功臣自居起来……影片中的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西班牙骑兵与小城百姓的冲突,最后都得到了消解。留给观众的只是对那些无能而自负、缺乏自知之明的男人们的嘲笑。再如众所周知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悭吝人》等著名篇章,也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