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第二节 后现代电影的文化认知与美学把握

字体:16+-

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后现代”并不一定出现在“现代后”。

就具有后现代印痕的世界电影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便已现端倪,如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就其人文内涵与极具后现代品格的叙述及镜像语言,已开后现代电影之先河。其后,如1958年法国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59年法日合拍的《广岛之恋》;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筋疲力尽》(1958年),1967年美国的《邦妮和克莱德》、20世纪70年代的《陆军野战医院》……到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后现代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的印度、伊朗、日本、韩国,乃至越南,加上中国内地与中国港台地区,均有各自体现。

1994年度则应视为后现代电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的英国、法国、马其顿合拍影片《暴雨将至》的首映,更是震动了世界。在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尽管有人说是“在争吵和嘘声中落幕的”,是“痞子战胜了大师”,但事实无情:原本呼声最高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杰作《红色》名落孙山,本来就是去玩的“电影小子”昆汀·塔伦蒂诺的后现代影片《低俗小说》(连昆汀本人也觉意外)却获得金棕榈大奖,再联想到戛纳已经在连续五年的时间里,将金棕榈大奖颁给三部美国的后现代电影《性·谎言·录像带》、《心中狂野》、《巴顿·芬克》,这一切,能不使人深思、正视吗?

其后,如美国影片《百老汇上空的子弹》、《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德国影片《罗拉快跑》,以及日本电影《鳗鱼》、《花火》,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越南电影《三轮车夫》先后在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韩国电影则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一部《八月照相馆》令韩国新浪潮导演许秦豪备受瞩目……后现代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不可小视的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