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老话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见识的增长,无非是多经世事、多悟人情(当然,其中也包含了“知书达理”这层内容)。可见,见识的增长没有捷径,想在“山中一日”,就体悟“世上千年”,只是天方夜谭罢了。
不过,在这里我们倒不妨只从方法论角度,研讨一下“见识”具体生活人事或物象时的思路或途径。
近来,电视纪录片以其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大受观众青睐。在一定意义上,应该说是社会大众文化的一种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在那类“寓言”中获得虚幻的慰藉与寄托,而开始正面人生、直视生活、省识“自我”。因此,电视纪录片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属性,可谓功莫大焉。
然而,怎样理解“真实性”?什么是表层真实?什么是深层(或曰本质)真实?这些就离不开创作者对生活的“见识”了。
任何历史都只能是当代人眼中的历史。电视纪录片的真实,也不可能具有绝对客观的真实,而必然浸润着电视制作者有意、无意的主观意识。于是,我们在强调电视纪录片必须要真实时,在理论上就应先予以界定:电视纪录片中的真实,实际上是(也只能是)一种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真实”。而既然是一种“主观真实”,它就不能只要“如实记录”下来“原生态”的事件、人物、场所、风光,就可以坦然以示天下了。
已有论者对某些纪录片一味搜幽摄怪,以猎奇为旨或者“如实扫描”、纯自然主义的两类制作,提出了批评。前者有“真”而无“实”:虽然物象确在,却无关涉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内涵;后者则有“实”而无“真”:虽然再现了某方面的社会生活现象,但毫无既定主旨与规范,纯然“泄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也就很难有确切的“真”价值了。因此,上述两类制作,尽管打着真实的旗号,却恰恰是“伪真实”,甚至是“反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