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真正地深入生活,应该对生活有确切的理性把握,洞悉生活的深层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致曲解现实,并能对其有超乎常人的进一步见识。
一方面,影视作品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
“发现”者,即指能发掘出别人尚未感受、意识到的新的内涵。这是一种“创造”、一种“寻找”、一种“追求”。能不能从平凡芜杂甚至是单调沉闷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迷人的、有趣的、有诗意的、美的、发人深省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是一个检验作者是否真正深入生活的标准。而要获得某种“发现”,光凭细致观察与热心领会还是不行的,必须对生活表象作理性剖析,以作更进一步的提炼。
张艺谋执导的《菊豆》,改编于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表述的是常挂于地头打歇儿村民嘴边的那种猎艳寻奇、粗俗闲逸的传闻性故事:一个小伙子与叔叔的女人相好,生下的孩子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却始终只能以兄弟相称,令人啼笑皆非。若浅浅听过,谁会认真对待?谁又会将它作为创作素材并从中发掘出严肃的主题来?!而刘恒则不然:“《伏羲伏羲》的声音来自一位伤感的同时又自以为是的书生,这角色很像那种乡村常见的土秀才。他在村口的青石壁上铭文,记录自以为值得记的乡野事。……他故意写得幽深而华美。他按照自己的意志犹犹豫豫地编造了史实和结论。那史实便见超常的伟阔,而那结论也就似是而非地永远沉思不清了……因为他奢望以土秀才之土来展示一种先进的文化水准……渴望它传世。《伏羲伏羲》是吃力的钻牛角尖的声音,它骨子里渗透了对人世的哀伤。”在这里,刘恒委婉地道出了创作题旨:他是以深沉的透视历史的眼光来剖析这“粗俗逸事”的,他从中“发现”了一般农人“读不进也不屑于读”的超常伟阔而又令人沉思的东西——这就是深沉厚重的封建文化对健康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就是被窒息的个体生命在绝望中的挣扎与哭喊!而由此改编的电影更在这个层面作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展示。……于是,这个几乎被轻易扔开的传闻就成就了一部享誉中外的优秀影片。其成功之基,就在于创作者(包括原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创者)通过对普通的生活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剖析,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