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让生命在场

字体:16+-

同学们:

我们上课了。在我向大家介绍自己、介绍这个课程之前,先让我看看你们这些年轻的面孔。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有着怎样的生命故事?你为什么会选这个课程?我都还不知道。你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他者”,我对你而言,也是陌生的“他者”。

也许你会说,老师你不需要知道这么多,只要上完课给我两个学分就行了。

我知道在大学的很多课堂里,老师即使想了解学生也做不到,因为学生太多了。面对着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生动具体、活生生的你变成了抽象的“学号”,你的名字可能只在点名时才被叫起。有学者称这个现象为大学生的“无名化”(nameless)[1]。

我也知道,在大学的课堂上,有些课很吸引同学,大家会投入地听,但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通过一起思考形成相互激发与质疑。也有不少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刷微博、看微信。这种情况下,虽然师生都在课堂上,但学习有没有发生呢?很遗憾,有课堂却没有学习。

我想,如果在“影像中的生死学”课堂上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对60多岁的我和20岁出头的你来说,生命都是巨大的浪费。所以,我期待在这里能够有真正的学习。

什么是学习?我们这个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我们会在后面探索。但对我们这个课来说,让学习发生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让生命在场:我期待你的内心有丰富复杂的情感在流动,你大脑中的神经元因为紧张的思考在不断地链接,你的耳朵在倾听,你的嘴巴有说出内心想法的冲动。这样,就会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的那样,通过与他者的相遇,超越我们自己知识的狭隘。

好吧,让生命在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说出你是谁。现在,请用桌上的白纸给自己做一个名签,字要写得大,让老师能够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