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作为教学手段,让我对电影的表达方式变得敏感多了,过去不太重视的片头和片尾,都让我重新发现了意义。
这堂课开始后,我先播放了《美丽人生》的片头,希望将学生从日常生活,快速带进影片所营造的心理氛围中:
厂标过后,银幕出现了短暂的黑暗,一阵呼啸的风声,传达出寒冷的感觉。接着,银幕上出现了一片浓雾,画外音响起:“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像寓言,有悲有喜。像寓言,不可思议。”雾中,一个抱着孩子的男人,背对着观众慢慢前行,又慢慢隐没在浓雾中。
接着,我用14张影片截图串讲了一下电影的前半段(我也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全片)。当然,挑选的截图交代了关键故事情节并体现了主角性格特征,它们是解读后面故事的钥匙。
之后,我完整地播放了影片的下半部分。播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
第一,睁开你的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电影中的故事,一双眼睛看导演怎样讲故事);打开你的两个频道(银幕上在发生什么,你的内心在发生什么)。
第二,在电影后半段中,这个家庭将面临巨大的磨难。认真观察圭多是怎样处理这些挑战和磨难的,至少记住其中的一个细节。
为什么强调要“记住细节”?因为我希望通过电影中的细节,和学生一起分析,让一个人在生命的困境中撑住的,到底都是哪些东西,又怎样把这些东西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不喜欢媒体中常见的“现在的孩子挫折承受力太差”之类的观点,通常一出现青少年自杀之类的事情,这种声音就会出来。我觉得这种抽象的、模糊的表达,既掩盖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也对青少年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因为它没有提供可以提升“挫折承受力”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