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怎样才能心怀希望?

字体:16+-

“3I”似乎是发掘既有的资源和能力,但如果人对未来感到绝望,这些资源和能力就可能被冷冻而无法激活。在面对困境时,对未来怀有“希望”才能给人支撑下去的勇气,才能主动去调动那些资源和能力。

“希望”这个词在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看来,似乎“已经变成说教者、政客和广告商的专用语了”,但他告诉我们,是否觉得有希望,取决于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找到好事的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和对不幸的事情做出暂时性和特定性的解释,是希望的两个支柱。对不幸事情做出永久性和普遍性的解释,以及认为好事情是暂时的和特定的,则是绝望的原因[8]。

不难理解,被关进集中营的圭多,如果认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迫害和屠杀是永久的,他就不可能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就不会想出一个“游戏”来帮助年幼的儿子渡过难关——他深信儿子绝不会永远生活在那样一个地狱里!虽然,一个个难友倒下,一个个难友被赶进毒气室中,但他相信善良会战胜邪恶,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到那一天。即使自己不能活着出去,也希望儿子能够活到迎来自由的一天,并且在那一天到来时,仍然拥有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

我曾问一位在“**”中被关进牛棚、被殴打和受尽羞辱的老人,是什么让他能够活下去而没有去自杀。他说:“我就是要活着看他们怎么收场!”这位老人和圭多一样坚信,自己所面对的残酷是不义的,这样的不义不会永久地在人们的默许中存在,因为它是文明的倒退。

这堂课我提供了阅读资料《超越当前的困境》,还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个范例:被纳粹集中营吞噬了四个亲人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故事。这段故事来自《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