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学生一起通过电影中的细节,去整理圭多的特质,以及他是怎样应对集中营的绝境时,我们发现,每个人说到的也许是自己最珍视的,也许是自己最渴望拥有的。我们对电影的反应,何尝不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啊!
把这些细节放到“抗逆力”的框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让圭多能够成为集中营真正“赢家”的那些因素是什么。
抗逆力(resilience),也有人译为“复原力”或“心理弹性”,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更为学术化的说法是: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3]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4]
忘记我是什么时候知道“抗逆力”这个概念了,只知道20世纪末的某一天,我在香港买到一本叫作《生命轨迹》的书,作者区祥江是香港著名的青少年服务机构“突破”的心理辅导总监。在这本书里,作者引述了弗雷德里克·弗拉施德(Frederic Flashd)“抗逆力十二因素”[5],我读到后才感到“抗逆力”是一个真正有帮助的概念——当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时,也就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这十二条是:
1.健康的自我形象。
2.有独立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但又不怕向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