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假如·假如·假如

字体:16+-

最后一个电影片段,是薇薇安去世后的情景。但呈现在学生们眼前的,不是安宁,而是一片“战斗”景象:早上前来查房的杰森医生,发现薇薇安“极度无反应”,脉搏和呼吸都已经停止。这位年轻的医生似乎“忘记”了薇薇安“放弃抢救”的决定,立即拨打电话,通知抢救团队“707病房蓝灯警戒”,随后跳到**,对薇薇安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

护士苏西冲进来想推开杰森,她喊着“她是放弃抢救的患者”,杰森也喊着“她是研究对象”,直到苏西把他从病**推下来。抢救小组来了,不由分说开始对薇薇安进行心脏电击,杰森不得已告诉他们是自己搞错了。

终于一切停止了,苏西为薇薇安盖上被单,撤除仪器,杰森想帮忙,被生气的苏西阻止。在俯角镜头下,白色的病**,苏西轻轻地将薇薇安的头放正,又去拉上窗帘,为她进行最后的整理……

要不要让学生看到医疗团队对临终者的抢救?这样的镜头是否会太刺激?再三权衡之后,我决定播放这个片段——它非常直观地表现了一个不应回避的问题:今天,我们将如何死亡。

放完电影片段,我提出了三个“假如”,请学生回答完一个再回答下一个:

假如是你处在薇薇安的境地,你会怎么选择?

假如是你的父母,你会怎么选择?

假如你的父母自己选择,他们会做怎样的决定?

第一个“假如”,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放弃抢救”,也有学生选择抢救,理由是“被抢救虽然很折腾,但有一线希望回到亲人身边”,“在我感到有许多有价值的事没有做的时候我选择抢救”,“先抢救一次,获得一个死后活过来的体验”。

第二个“假如”,让学生们纠结了,那些选择放弃抢救自己的同学,却觉得无法放弃抢救父母,即使抢救已经没有意义。他们说:“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说出不抢救会非常难”,“如果是父母,选择不抢救会有不孝的舆论压力”。也有同学表示,“我会放弃,让父母有尊严地死去”,“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