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善终·优逝·预嘱

字体:16+-

这堂课我发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是《对话ICU:生死两茫茫——技术时代的生命终结与死亡意义》[14],对话的双方,一个是医学人文教授,一个是北京复兴医院院长、危重医学专家席修明大夫。

在对话开始时,王一方教授这样描述了当今的死亡:“死亡已经绑定医疗技术,尤其是器官替代与支持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死亡就是关机时间,抑或是停电时间,而不是生物器官或生命体的瞬间自毁进程,意念中的油尽灯灭(寿终正寝),宗教及民间传说中的阎王爷、上帝或者死神‘吹灯’的时辰。”

死亡绑定医疗技术,或者说死亡的医学化,给人类的死亡带来了什么?

2001年年初,我们博士班的同学跟随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在香港访学,林老师特别安排了一个讲座,由陈健生医师给我们讲“善终服务”。此前,我一直非常赞同安乐死,因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善终服务”这回事。

“善终服务”(Hospice care)是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已扩展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名为善终运动(Hospice Movement)。

善终服务与善终运动的“善”,我理解,既是“慈善”的“善”,也是妥善的“善”,即让人死得平静、安宁、无痛苦、有尊严。席修明大夫说:“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途中也会有若干类型可以选择,譬如赖活好死,好活赖死,赖活赖死,最佳的境遇当然是好活好死。人类好活(乐活)的研究很多,有专门的学问,叫‘幸福课’,赖活也有人研究,叫‘苦难课’,相形之下,好死(乐死)的学问比较冷僻,有人起名叫‘优逝课’,生活中,‘不得好死’是毒咒,一定要研究,就应该叫‘劣逝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