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死亡与和解

字体:16+-

回到《入殓师》吧,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要探索。

大悟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与咖啡店的女服务员一起失踪了。30年后,樱花浪漫的时节,邮差送来大悟父亲去世的消息和领取遗体的通知书。大悟觉得自己与父亲早已形同陌路,不想去为这个抛妻弃子的父亲安葬。但在妻子美香、葬仪社职员与社长的鼓励下,他还是带着妻子和棺木出发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让我用杨眉教授的博客文章《仪式的安抚与疗伤作用》来说吧:

“大悟给父亲行入殓仪式时,意外发现父亲紧握的手中,竟是自己儿时送给父亲的那块小石文(日俗中不识字的人用石头表达心意的一种方法,叫‘石文’)。人之将死,最牵挂的就是曾经留下的遗憾,因此,在最后的时刻,父亲紧握着儿子幼时给自己的石文,满怀对儿子的无限怀念、遗憾或许还有内疚。这一刻,儿子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与父亲的和解瞬间完成;这一刻,心从挣扎与纠结转为纯净与平和;这一刻,大悟终于彻底放下了过去,而把目光投向了未来——他把小石文放进妻子的手中,然后贴在妻子的肚子上。那里,一个新的大悟即将诞生,那里,一对新的父子关系即将诞生。”

我问学生们:

假如大悟不曾送别父亲……

假如父亲的手中没有那块石头……

假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大悟有了自己的孩子……

学生们开始时的思路,似乎停留在“事”而非“事情”上。他们会想象,如果大悟没有去给父亲入殓,别人会发现那块石头,或者把它丢了,或者和遗物一起送到大悟手上。一种可能是大悟根本不知道那块石头的存在,一种可能是大悟在父亲被埋葬后才得到那块石头。

那么,这两种可能对大悟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