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是元代科举三级考试的第一级,也是其中惟一的地方考试。根据皇庆二年(1313)颁布的科举程式及中书省续降条目,元代乡试每三年一届,分十七个考区举行,包括大都、上都、真定、东平四直隶省部路分,河东、山东二宣慰司,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十一行省。乡试的时间,一般是在会试、廷试前一年的八月下旬。每届乡试各地共考选贡士300名赴京参加会试,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各75名,似乎公允,实则应试者绝大多数是汉人和南人,因而在贡士的员额上,对蒙古、色目人无疑有着巨大的优惠。[1]元代科举实行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场考试、分别命题,蒙古、色目人乡试只考经学、策试两场,汉人、南人则须加考词赋一场。策试是四等人都必须参加的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安排在八月二十三日,汉人、南人在八月二十六日,均为各自乡试的最后一场。策试命题(策问)与答卷(对策)要求也不同,蒙古、色目人“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则须在“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2]
传世的元代乡试策问只有23篇,在有元近550场乡试策试、1100份乡试策问及备选策问中,不过占2%。[3]此外还有乡试对策5篇,其中2篇与策问相因应,另外3篇虽策问已佚,仍可从对策中了解策问的主旨。以作者而言,策问作者12人,汉人4名(包括女真人),南人6名,不详者2名。对策作者5人,1名高丽人,属于汉人,4名南人。虽缺少蒙古及色目人,却也符合策问作者和乡试应考者绝大多数是汉人与南人的历史事实。所存策问与对策的时间,延祐至至顺年间有策问18篇、对策4篇,至正以后仅策问、对策各1篇,另有策问4篇未能确定考试时间,是知绝大部分作于元顺帝至元停罢科举之前。就考区而论,策问有大都6篇、上都1篇、陕西3篇、征东1篇、江浙4篇、江西8篇;对策为征东1篇、江浙4篇。虽然只有6个路、省,不足以涵盖17处考区,但其中既有蒙古、色目考生会聚的大都路与上都路,又有乡试水准最高、南士云集的江浙和江西行省,也有汉人考生为主的陕西省,甚至边远的征东行省。何况,存留策问与对策最多的江浙、大都、江西三地,同时也是贡士员额最多,乡试影响最大的三个考区。因此,乡试策问与对策虽然传世者不多,却仍不失其代表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