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代文献探研

第三节 乡试策问与朝廷时政

字体:16+-

乡试毕竟是元代科举三级考试的第一级,作为会试、廷试的预选考试,乡试自然会关注后二者的命题方向,因而朝廷时政,也是乡试策问的重点问题。

一、探讨当朝急务

不同时期朝廷面临的紧要政务,经常是乡试策问的重要考题。泰定前后的三史编修、天历年间的赈灾与恢复治安,就属于这样的策试问题。

泰定三年(1326)大都乡试策问,着重提出宋、辽、金三史的纂修问题:

赵宋立国三百余年,辽、金二氏与之终始,其君臣媺恶,其俗化隆污,其政事号令征伐礼乐之得失,皆宜传诸不朽,为鉴将来。然当世史官,记传丛杂,不可尽信,虞初稗官之书,又不足征。昔《晋书》成于贞观,唐史作于庆历,盖笔削之公,必待后世贤君臣而始定。圣天子方以人文化天下,廷议将并纂三氏之书,为不刊之典。左氏、史迁之体裁何所法?凡例、正朔之予夺何以辨?诸君子其悉著于篇,用备采择。[1]

前朝史的修撰,始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初立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即提出编纂辽、金史的设想。[2]至元十三年(1276)平南宋,又收集“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国史院”,[3]以备宋史纂修。仁宗延祐间,宋、辽、金三史修撰再次提出,并在朝廷集议,终因“旧史多阙轶”,[4]及“互以分合论正统,莫克有定”而未能举行。然三史纂修,实为元朝的当务之急。时任太常博士的虞集于廷议云:“三史文书阙略,辽、金为甚。故老且尽,后之贤者见闻亦且不及,不于今时为之,恐无以称上意。”[5]明确指出修撰三史的紧迫性。英宗即位,右丞相拜住“独秉国钧”,“欲撰述辽、宋、金史”,责成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袁桷。[6]袁桷草拟《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上奏朝廷,详细开列征寻书目,并提出宋史修纂原则和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看法。[7]至治元年(1321),袁桷担任礼部会试考官,在其命题的策试中探讨《尚书》《春秋》《史记》《通鉴》四书的编修特点,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的源流演变,最后云:“我国家隆平百年,功成治定,礼乐方兴,纂述万世之鸿规,敷阐无穷之丕绩,吾儒之事也。故乐与诸君子讨论之。”[8]显然有意为三史编修征询建议并抡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