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著述
延祐元年(1314),元朝恢复科举。七年后,师道中至治元年(1321)进士,实现了吴氏家族三代以来由科举晋身士族的殷殷期望。其后,他沉浮下僚近二十年,先后担任高邮府高邮县丞、宁国路录事、池州路建德县尹等地方官员。师道虽由儒学入仕,为政却并不懦弱无能。在高邮,他明达文法,吏不敢欺,曾修复冲毁的漕渠。任宁国录事,他捕杀肆行攘夺的诸路军卒,安辑市人。天历二年(1329),宣城大旱,师道摄行县事,赈济饥民三十余万。尹建德,他修复县学,减轻茶税,恢复池州路学田。凡所任皆有守有为,敢于任事,有爱民之声。后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清除权臣伯颜势力,任用脱脱实行朝政改革,同时恢复科举,复兴文治,拣选名儒入教国子。吴师道因吕思诚、孔思立推荐,入朝为国子助教、博士,教授国子学凡三年。他告诫诸生:“圣人之道,至朱子而大明;朱子之学,至许文正公而后定。向非许公见之之确,守之之固,其不为异论所迁者几希。”故其执掌教事,谨遵朱熹之训,执守国初许衡之成法,讲明经义,表章理学,排斥异论,不稍假借。“六馆诸生,无不敬怿,人自以为得师”。[2]至正三年(1343),师道丁忧归。四年,因病乞休,朝命以礼部郎中致仕,命未下而师道已卒。
吴师道的著作,据其友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有《兰阴山房类稿》20卷、《易杂说》2卷、《书杂说》6卷、《诗杂说》2卷、《春秋胡氏传附辨》12卷、《战国策校注》10卷、《绛守居园池记校注》1卷、《敬乡录》23卷。《易》《书》《诗》《杂说》及《春秋胡氏传附辨》今皆不传。《敬乡录》传世本仅14卷,已非完璧。此外,明清书目还著录《吴礼部诗话》《词话》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