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1314~1370),幼名无逸,后改名基,字敬初,号韦羌山人、夷白子,元台州路临海县(浙江临海)人。父陈祥“多闻好学,而尤善《老子》清净之说,平居常黄冠鹿裘,与方士游”,[1]使陈基幼年即受到道家思想的濡染。陈基九岁丧父,十四岁,与兄陈聚求学杭州。至顺二年(1331),十八岁,师从金华著名学者黄溍,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学。陈基出生于延祐元年,正值元仁宗刚刚颁布科举诏书,第一次正式举行乡试。而他的老师黄溍,也正是在次年的会试和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元朝第一届进士。至顺二年,黄溍在任职地方州县十几年后,由御史中丞马祖常推荐,入朝担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曾扈从文宗至开平,作《纪行诗》十二篇。同年,黄溍又因父丧丁忧还乡。陈基大约就是在黄溍南归居丧期间,开始从学的。其友顾瑛称陈基“明敏好学,受知于晋卿黄先生,明《春秋》”。[2]这应是他为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所做的经学准备。
顺帝至元元年(1335),黄溍服阕,转承直郎、国子博士,执教国子学凡六年。年方弱冠的陈基随黄溍游学京师。根据科举程式,三年后,年满二十五岁的陈基即可参加科举考试。正当他期待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之时,世事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元科举世祖时即已提出,却由于朝廷中守旧的蒙古、色目权贵及少数出身吏员的汉人官僚的反对,迁延近五十年未能实施,直到仁宗即位,才得以正式下诏颁行。然而,反对的声音并未止息。延祐之后,凡帝位更迭,辄有动摇科举的议论。“盖设科来,列圣首诏,必有因而摇之者。庚申之春(英宗即位),则剥复之机系焉。癸亥冬(泰定登基),惴惴几坠”[3]。科举兴废始终是朝廷激烈论争的重大问题。至顺四年(1333),年仅十四岁的顺帝即位,守旧的蒙古权臣伯颜执政。两年后,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顺帝即接受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建议,下诏罢除科举。这对于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天下儒士而言,无疑是决定性打击,也直接促成了陈基的学术转向。顾瑛言陈基“后以举子业无益于学,克志为古文诗章,同辈虽极力追之不能及,名重于时”,[4]成为黄溍的高第弟子。这虽然得益于元文四大家之一的黄溍的指授和陈基本人的性情才气,却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