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七)文化名山匡庐

字体:16+-

坐落在长江及其支流与鄱阳湖的水波浩淼之间的庐山,又名匡庐,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升起的块状山,由于突出在平原上,所以显得高峻挺拔。庐山群峰林立,山谷纵横,陡崖断壁,峡谷岩洞,瀑布流泉,再加上森林密布,雨量充沛,使庐山长年云雾缭绕,变化无穷,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是对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苏轼的“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则概括了庐山的神灵钟秀,而朱熹的《庐山卧龙庵记》中对庐山的水石之美这样写道:“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

庐山曾是古代诗人、隐士的乐园,也是道人佛僧的修行地,更是现代政治人物风云一时的舞台。因而给这片云遮雾绕的山峦增添了说不尽的魅力,更使它以文化名山著称于世。

毛泽东的《登庐山》一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山水胜景,还囊括了庐山的文化名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即我国晋代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他曾隐居庐山,他的《桃花源记》据说是以庐山的康王谷为原型的。陶渊明在庐山上还有许多遗迹。陶渊明爱酒,庐山上留下了他醉后偃卧的片石,石上凹处,据说是他留下的身影,旁边还有耳迹、吐酒痕,故名为“醉石”。清人袁枚说:“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胡适的《渊明与五柳》一诗,写出了陶渊明宁折不弯的人生态度:“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生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它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