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心理与测评

第十章 职业倦怠

字体:16+-

第一节 职业倦怠概述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的,该研究课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职业倦怠,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oin, NEA)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即被视为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职业倦怠的研究从探索研究阶段,经过实证研究阶段,发展到了整合研究阶段(张吉, 2009)。20世纪70年代属于职业倦怠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涉及的职业主要是服务业和卫生保健业,这些职业的核心特征是提供帮助者与接受帮助者的关系。因此,从一开始,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在工作情境中的互动关系。研究者们采用访谈、个案研究以及现场观察等方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主要贡献是描述了职业倦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学者当属弗洛登伯格和马勒诗(Maslach)。弗洛登伯格把他和其他人在工作中经历的情绪耗竭、丧失工作动机和义务感这种现象命名为职业倦怠,对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阐述。马勒诗就工作中的情绪应激访谈了大量不同的公共服务人员,指出提供服务和关怀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情绪耗竭是对工作负荷过重的通常反应,而且工作者通过在心理上疏离服务对象以应对工作中的情绪性应激。由于研究者各自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来对职业倦怠进行描述,所以在这一阶段职业倦怠缺乏一个明晰统一的概念,缺乏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也缺乏定量研究,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多样化的观点和方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