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

三、“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

字体:16+-

胡风的“主观精神”论,如前所述,是为了反对“妨碍了创作实践成长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这两个顽强的倾向”,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应该说,真、善、美都是胡风理论的价值取向,但尤以真实性的价值取向为重。

首先,胡风认为“主观公式主义”是违背真实的。胡风说:“主观公式主义是从脱离了现实而来的,因而歪曲了现实,或者漂浮在没有深入历史内容的自我陶醉的‘热情’里面;或者不能透过政治现象去把握历史内容,通过对于历史内容的把握去理解政治现象,只是对于政治现象无力地演绎;或者僵化在抽象的(虚伪的)爱国主义里面……”[1]在胡风看来,主观公式主义既脱离了现实,作者又没有突入对象,完全根据自己一些热情和漂浮的想象来写作,当然是不可能深入历史内容,达到现实主义的真实的。

其次,胡风又认为,客观主义离现实主义真实性也是很远的。他说:“客观主义是从对于现实底局部性和表面性的屈服,或漂浮在那上面而来的,因而使现实虚伪化了,也就是在另一种形式上歪曲了现实。”[2]胡风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客观主义“只是凭着‘客观’的态度,没有通过和人民共命运的主观思想要求突入对象,进行搏斗,在作者的考验里面把握到因而创造出来综合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形象,这正是只能漂浮在现实底局部性或表面性上面,向那屈服的根源。”[3]可见,客观主义貌似客观,似乎可以达到真实,实际上只是浮光掠影,局限于局部和表面上,根本达不到现实主义的真实。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呢?胡风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不可能自流式地进入人的意识里面的”,这里要靠创作实践,靠创作实践中“火热而坚强的主观思想的要求”,因为“客观的历史内容只有通过主观的思想要求所执行的相生相克的搏斗过程才能够被反映出来”。[4]胡风这里所讲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的确,历史内容并不是摆在表面上的东西,它往往是深藏在历史深处的东西,如果作家不能进入对象,不能以自己主观的与人民共甘苦的精神深入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能够把历史内容的真实性揭示出来呢?所以我们可以说,胡风的“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不是别的,它是一种敏锐的历史感觉,是一种犀利的思想锋芒,它能够深入到人生现实和历史的深处,把真相、真实、真理揭示出来。因此,胡风的“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