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气氛中,“全面学习苏联”成为当时各个行业的口号,尤其在哲学、文艺学这些领域,更是以苏联的理论为真理的标准。比如在文学理论方面,当时苏联正统派文艺学家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三卷本,平明出版社1954年版)、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涅陀希文《艺术概论》(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等几个本子成为文艺学的“经典”,成为流行的套子和引用的基本资料。这些本子关于文学的主要观念是什么?几乎是从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那就是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而且要反映现实的本质,因此文学是生活知识,是思维,他们甚至把作家的观察和体验也说成是唯心主义的。如季摩菲耶夫说:“马克思列宁的文学科学,它的基本观点在于承认文学是思维,文学主要递给我们生活的知识。这观点是我们作进一步讨论的基本前提。”[1]又如毕达可夫在批判了康德的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之后说:“主观的唯心主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把作家的创作看成是作家个人对世界观察的结果,对现实直接感受的结果,看作是作家的灵魂、主观的感觉和体验的反映,作家似乎是由于自己有天才,才能用这些东西来‘感染’读者。”[2]这些理论竟然把作家个人的“观察”、“感觉”、“感受”、“体验”也说成是唯心主义,而我们当时不少理论家也亦步亦趋地照搬,有的把这些理论更发展到极端。
但是,当时也有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的学者,并没有照搬苏联的一套,而是根据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文艺学问题进行独特的研究,提出一些新鲜的观点。黄药眠就是这些学者中很杰出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