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

二、文学活动:从“生活实践”到文学主体性

字体:16+-

黄药眠先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曾撰文批判过胡适的唯心主义,也认为朱光潜先生的理论中有唯心主义的东西,可他对那种机械唯物主义实在也不能容忍。到了1957年2、3月,黄药眠对一味照搬苏联的文论表示不满,特别对那种把唯物主义说得那样僵硬的做法表示不满,对于那种动不动“抓唯心论”也很不以为然。这个时候他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出发,转向了“文学主体性”方面的思考。

应该说,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提出来的问题.在50年代初中期朱光潜、黄药眠、李泽厚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了。朱光潜先生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命题,李泽厚从“人化的自然”的观点对美和艺术作出的分析中,都触及了这个问题。黄药眠先生对于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则直接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对象的主体、文学鉴赏的主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文学创作的主体,黄药眠对于那种一味强调文学的客体而不顾主体的创造的观点表示了不满,指出某些人“一看见人谈论到‘主观世界’,马上就以为你是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就是唯心主义”,他在1957年2月明确指出:

作者之所以创作这样的作品,而不创作那样的作品,描写这些现象,而不描写那些现象,喜爱这些东西,而讨厌那些东西,是受当时的时代,当时的阶级关系的总的客观形势,和作者自己的阶级的立场所制约的。但同时,作家的创作是要通过作家个人的具体的感受,通过他个人的全部的生活经验和体验,通过他个人的全部的智慧来创造的。因此,我们对于作品,除了从社会科学这方面去研究以外,也还要从作者个人的主观世界去探索,探索出其中的客观规律。比方,在创作过程最常见的如表象,如联想,如想象,如情感,如情感和想象的关系,等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