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不先追溯一下“审美”特征论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社会文化语境,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说成是任何一种事物。因为文学和文学活动涉及的范围很宽,怎么来理解文学都可以。文学是摹仿,文学是复制,文学是再现,文学是反映,文学是表现,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文学是义理,文学是道,文学是抒情言志,文学是语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更高悬浮于上层的意识形态,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是原型,文学是格式塔,文学是教育,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还可以这样一路说下去。所以早就有学者认为,与其问文学是什么,还不如问文学不是什么。任何一种文学界说,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有它针对和批判的对象。
那么,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学的界定上面,我们遭遇到什么问题呢? 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部队召开文艺座谈会,会议有个“纪要”。在这个“纪要”里,江青说:“文艺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毛主席思想路线,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性论点,而这些论点,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批判过的。电影界还有人提出所谓‘离经叛道’论,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工作由于过分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到了1957年以后已经有“左”的倾向,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到处可见。可是,江青认为还不够“左”,不够“革命”,甚至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路线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全盘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工作,根本不顾基本事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