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表于《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再与世界隔离,当代中国文学也不再与世界隔离。中国作家的作品走向世界,受到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学和理论潮流也进入中国,受到中国作家和理论家的关注与研究。文学创作界和理论界这种互动是空前的。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性的应有的环境与氛围。特别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更推动了这种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在这种新的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中,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凸显出来了。
文学的世界性是多元的聚拢,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丰富性的结合。这里没有霸权,没有独尊,没有“一言堂”,没有“你死我活”,有的是对话。对话是生活的本质,也是现代性的本质,理所当然也是文学世界性的本质。换言之,文学的世界性我更喜欢把它理解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平等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可能有同质性的成分,也有异质性的成分。其中我认为异质性的成分是更为重要的,各民族都把反映本民族生活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拿出来,那么全世界的读者就能欣赏文学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能听到众声喧哗的奏鸣曲。如果说文学的世界性是大海的话,那么不拒众流方能成其为大海。如果文学的世界性“好的很”的话,那么,“好驴马不逐队行”,这是明末清初王夫之说的一句话。我的意思是说,在世界文学的大海里,具有民族性的成分越多,各具特色的东西越多,那么文学的世界性也就越强。即使是普适性的东西,如关注个人自由、社会公正、生态文明,关注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一句话,一切衔接世界文学的主题,也要有不同的描绘,不同的情调,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