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面貌

字体:16+-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深刻地影响了90年代的文化格局,并使之呈现出相对多元、无序的态势。由于某种意味深长的政治和文化表征,90年代不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阶段。置身于剧烈的社会、文化调整之中,由于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天然的血缘关联,90年代的文学传达了更为繁复微妙的时代信息,并体现出不同以往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取向,呈现出丰富、含混以及多元化的景观。80年代的文学实践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得以延续,但这种延续又必定在深入与断裂、延伸与转折的不断变换中,体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90年代的文化格局三分天下,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市场的关联下存在着微妙的互渗与互动。随着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分化,精英文化板块内部也逐渐出现了难以弥合的缝隙。相互差异的价值理念导致了文学内部的对抗,这在“人文精神”论争前后体现得尤为鲜明。

在90年代,大众文化、通俗流行文化获得了比80年代末更为适宜的发展环境,以有效的商业化方式参与到转型期中国文化的构造中来。如果说在8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仍然遭遇了相当一致的抵触,9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趋势。80年代王朔的小说,由于对以往政治理想的尖刻调侃和嘲弄,一度具有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颠覆和反抗的意义。但在90年代浓郁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及对商业性成功毫不掩饰的向往中,其作品很快脱落了叛逆的色彩并把嘲弄的矛头指向了知识分子价值立场与人文传统。一部分文化人感受到被市场经济悬置乃至淘汰,并有强烈的失落感,“王朔现象”引起了这些人的关注。出于生存利益的考虑,一部分作家开始步入市场。另外,出于对80年代理想与憧憬被极度张扬,从而造成“价值与事实之间的辽阔距离”现象的反拨,经由“新写实小说”的“视点下沉”,原来的知识分子价值系统开始受到怀疑,集体性的观念由于现实的冲击和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渐渐走向解体。一些作家开始改变叙事策略和价值理念,世俗生活在90年代文学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值得一提的还有,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一批物质相对发达的大中型城市,90年代出现了大量以城市生活为内容的小说,普通日常生活和世俗利益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