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十三章 诗歌

字体:16+-

第一节 概述

经过前十年的实验与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诗人完成了艺术转型,创作出了相当成熟的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十年,中国新诗完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个周期。

90年代的诗歌日趋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个时期最深入人心的文学口号是“个人化写作”。所谓“个人化写作”,并非指诗人沉湎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而是指摆脱从众心理,追求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正是在这个前提下,90年代诗歌反而增强了与现实、历史的亲和力,并增加了其内容的分量。这样一来,成熟与理智,就成为衡量一个诗人的重要标准;智性化与个人化就成为估量文本的重要价值依据,这意味着以前所界定的所谓共同的文学理想失去了合法性。诗人们将有权利按照各自对生活、历史以及艺术的理解,选择自己的道路。正因为如此,90年代的诗歌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创作方法上,都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从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生活流”,到承继西方现代主义精髓的形而上哲学冥思,乃至于面向中国传统的禅宗玄学,都吸引了不少的实践者。而且,每一流脉都涌现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范本。

若以年龄段为划分单位,90年代的诗歌,可谓是老、中、青三代诗人的艺术集合体。事实上,按照年龄来划定诗歌群体的做法并不科学。可是,当代诗歌的断层性与非逻辑的发展,造成了当代诗歌经常要依据年龄来命名的窘况。这一划分方法,在80年代中末期,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文化环境的转换以及西方各种诗学理论、诗歌译本在中国的传播,不同年龄段诗人艺术观念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创作中还不时出现交叉与合流。因而,老、中、青三代诗人的说法,只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并不代表相互间无法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