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节 不老的诗人:牛汉与郑敏

字体:16+-

进入90年代后,当诗歌的兴奋点转向了具体文本时,一批老诗人的创作便凸显了出来。牛汉与郑敏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后期始,牛汉的创作就一直呈上升趋势,写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郑敏用长诗《诗人之死》、组诗《如果咒骂没有带来沉思》,实现了与40年代诗歌创作历程的衔接。牛汉与郑敏分属40年代的“七月”与“九叶”两大诗歌流派。进入到90年代以后,他们又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谢冕在《20世纪中国新诗:1949—1978》一文中,认为“郑敏与牛汉是当今创作力量最为旺盛的代表性诗人”[3]。而这时郑敏和牛汉均年逾七旬,他们用创作实绩打破了诗歌是年轻人专利的神话。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牛汉的创作,在思想与艺术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写出不少如“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夜》)的优秀短章外,还完成了《一只跋涉的雄鹰》(1986)、《梦游》(1987)、《空旷在远方》(1987)、《三危山下一片梦境》(1993—1994)、《发生在胸腔内的奇迹》(1996)等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充满现代性意蕴的抒情长诗。

其中,《梦游》是牛汉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光着脚板/**心胸/我像风/冲出了家门/如果墙壁上没有门/我会撞出一个门”。诗人像一座爆发的火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挡住他要冲出“家门”的决心。即使没有门,爆破的灵魂也会在墙壁上撞出一个洞:“哈哈,压在胸口的那块庞大而狰狞的岩石/被我摔得很远很远/我听见它破裂的呻吟”“我的躯体轻飘飘完完全全失重/挣脱了贮蓄血泪的脏腑/变成为一个空洞的人形/我飘然地游动/我是带血的风/我不同于艾略特的空心人/那不过是一个稻草人/我是一个出壳的灵魂/一团飞腾的火光”。“梦游”,终于使诗人卸掉了盔甲的挤压,变成一缕“带血的风”和一团燃烧的“飞腾的火光”。显然,这个“冲出了家门”的“梦游人”,隐喻了诗人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对社会、历史的恒定思索。所以,才能在狂奋中保持头脑的清醒。他“看见紧闭的门决不去叩/看见路决不踏上去/梦游的人不走看得见的路/我不信任路/陷阱都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