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节 香港文学

字体:16+-

进入90年代的香港,作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在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的高度繁荣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种种影响,极大地改造了香港这个狭窄的、生存竞争相当残酷的环境。本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兴盛的状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与通俗化互渗、互融、多元并举。

就小说而言,进入90年代后长篇小说获得了大丰收。也斯的《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表现了众多人物在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激烈碰撞中的心路历程。不仅写了一代香港青年的成长历程,而且写了香港青年在海外时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冲击,迫使他们反省自身的文化背景;而急遽转变的香港现实,又使他们产生了困惑、苦闷和疏离感。林荫的《九龙寨烟云》也具有给香港地方史留影的作用。还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长篇“三部曲”——钟毓材的《淘金三部曲》。而海辛的《庙街两妙族》中的人和事则散发出浓郁的香港本土味。小说以香港一处欢场处所——庙街为背景,将妓女世家和武术世家置于庙街两头,形成了颇合香港历史实况的下层社会生活场景。整部小说不仅极富传奇性,而且生动反映了复杂的港九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本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新锐作家小说”,出现了也斯的《烦恼娃娃的旅程》、陶然的《窥》、王璞的《雨又悄悄》、颜纯钧的《生死澄明》、草雪的《妖娆》、李洛霞的《今夜,没有颜色》、钟晓阳的《离合》《腐朽与期待》,以及梁凤仪的系列“财经小说”等。这些小说写的都是香港的人和事,展示了一幅香港社会人性、人情、人事的长卷,那里有五味俱全的都市人感情纠葛,有瞬息万变的商海景观,有奋发进取的强者,也有自甘堕落的意志薄弱者,读这些小说仿佛能感受到香港的脉搏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