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台港小说界,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艺术风格,均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
苏伟贞、朱天心在这一阶段创作了系列展现“外省人”处境和心态的“眷村小说”。所谓“眷村”,乃国民党迁台后为其带有家眷的中、下层官兵提供的住所,少则几家几十家,多则成百上千家聚落为村而得名。“眷村小说”的发展,不仅因当时族群问题凸显的社会背景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一改以往着重于对眷村正面描写的倾向,转而注意观察和揭示眷村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缺失。
苏伟贞的小说《离开同方》围绕眷村几位精神失常人物展开一幕幕悲泣的故事。段叔叔是一位孤僻的洁癖患者,又是个一挨近老婆便浑身发抖的性障碍患者,最后更发展成自虐狂;李妈妈是个具有表演天赋、本能流溢而理智丧失、无法说出其子女的父亲是谁的精神病人;袁伯伯是个**不羁、酗酒寻欢的男人;方妈妈则因独生女儿的失踪而躺在**怪兽般嘶喊。这种病态心理和性格甚至传染给了下一代,袁宝因高烧而导致痴呆;狗蛋从小寡言少动有种神秘感;修养甚好的赵庆竟是告密者和杀人凶手;三岁的小白妹也因过于敏感而嗜睡,整个村子好像都有疯狂的倾向。当然,作者之所以刻画这些形象,并非为搜奇猎怪,寻求刺激,而是要借此表达对眷村乃至某种时代社会问题的深刻观察。因为这些人的精神病变显然与他们曾饱受离乱之苦不无关系,而且眷村现实氛围本身的压抑、窒闷更是导致心理病变繁多的重要因素。在苏伟贞笔下,眷村从一块污泥浊水中赫然挺立的净土,一下子沦为混乱不堪、疯狂没落的渊薮,这固然会令眷村子民备感凄凉悲伤,但或许也能激起某种反省,引起社会对他们命运的关注。
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则对眷村人未能扎根土地的现象有深刻反省。她所熟悉的兄弟姐妹并没有把这块土地视为此生落脚处,都有离开的念头。这种失根、无根的状态必然使眷村郁闷窒息、斫失生机,终至腐朽——“原来,那时让她大为不解的空气中无时不在浮动的焦躁、不安,并非出于青春期无法压抑的**的泛滥,而仅仅只是连他们自己都不能解释的无法落地生根的危机迫促之感吧”,而这种浮躁迷惘正和农家子弟的笃定怡然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还对眷村与国民党的微妙关系作了思考,反复体味和描写了所谓“浓浓的眷村味儿”。正是这种思索、反省和同情、怜悯同在的书写,赋予其“眷村小说”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因为作家对眷村的省思并非对它的背弃,而是着眼于未来,或者说作者想表达的是:封闭式、失根态的眷村已失去生命活力,只有与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族群相融合,才有出路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