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戏剧与电影

字体:16+-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历史题材受到戏剧和电影创作的特别关注: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希望通过“革命史”和“革命精神”的艺术再现,感召人民集合于新政权的旗帜之下;第二,希望用自己的观点重新阐释历史,并用“正确”的结论来教育人民,统一思想;第三,更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导致“左”倾教条主义文艺思潮泛滥,许多“干预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受到粗暴的批评;“大跃进”运动和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得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越来越困难,许多剧作家只好转向历史,造成历史题材创作相对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表现“革命史”的戏剧及电影代表作品有:《万水千山》(话剧陈其通编剧,由总政话剧团1954年首演;电影由孙谦、成荫根据话剧改编,成荫、华纯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红色风暴》(话剧由集体创作,金山执笔,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58年首演;根据话剧改编拍摄的电影改名《风暴》,由金山编导,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聂耳》(故事片,于伶编剧,郑君里导演,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兵临城下》(话剧由白刃、洛丁、李树楷编剧,沈阳话剧团1962年首演;电影由白刃、林农根据话剧改编,林农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革命家庭》(故事片,夏衍、水华根据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水华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洪湖赤卫队》(歌剧由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等编剧,湖北省实验歌剧团1959年首演;电影系根据歌剧集体改编,由梅少山、张敬安执笔,谢添、陈方千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汉电影制片厂1961年联合出品)、《红色娘子军》(梁信编剧,谢晋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等;一般历史题材的戏剧及电影代表作品,除老舍、田汉、曹禺、郭沫若等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还有《甲午海战》(话剧,朱祖贻、李恍编剧,海政话剧团1962年首演)、《甲午风云》(故事片,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编剧,林农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出品)、《天京风雨》(话剧,费克编剧,王枫导演,江苏话剧团1962年左右演出)、《林则徐》(故事片,吕宕、叶元编剧,郑君里导演,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李时珍》(故事片,张慧剑编剧,沈浮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等;此外还有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歌舞剧与歌剧电影《刘三姐》(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所有这些作品,在剧本文学性的追求上,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的提炼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因而得到了当时观众的喜爱。但正如以上所指出的,它们都是“非个人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无一例外地被高度政治化了。所以一旦观众的政治化情结淡化或消退,它们便不再如当初那样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