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开始,文艺能否为政治服务、怎样为政治服务成为评价文艺工作的重要尺度。在所有的文艺样式中,戏剧受到特别的关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改编传统戏剧,表现新的斗争生活,直接为革命服务的戏剧受到重视。在延安先后出现了一批改编的剧目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看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后,曾给编导杨绍萱、齐燕铭写信,盛赞该剧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组建了“戏曲改进委员会”,指导有关禁演“有害”剧目和改革旧戏的工作。虽然戏剧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不断强化,然而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门类比起来,在表现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新社会的建设与“阶级斗争”方面,自给自足性的传统戏剧仍然是极其逊色的。对此,毛泽东很不满。1963年12月毛泽东对文艺问题的第一个批示就直接针对着戏曲界的现状。
在戏曲舞台上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受到批判的同时,京剧现代戏运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直属单位和18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参加,演出了《芦**火种》《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35个剧目。毛泽东有选择地观看了部分剧目并接见演职人员。这次大规模的会演,推动了京剧现代戏的“样板化”。江青紧紧抓住了京剧现代戏运动,以实现其政治意图。可以说,正是京剧的程式化、脸谱化等特点,为江青假手京剧改革推行“**”政治理念提供了可能。
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1967年5月1日起,中央“**”小组安排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了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这八部作品后来被称为八个“样板戏”。这些“样板戏”被认为“不仅是京剧的优秀样板,而且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优秀样板,也是无产阶级**各个阵地上的‘斗、批、改’的优秀样板”。[17]连续二十多天,《人民日报》《红旗》等不断以醒目的版面发表“样板戏”的剧本、剧照。6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会演结束,号召“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去”。从此,“唱样板戏,做革命人”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成为“阶级斗争”的强大动力。“样板戏运动”被赋予严格的规范性。1967年第10期《红旗》撰文提出要“学习革命样板戏,保卫革命样板戏”。文章称,演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步、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就要“举起无产阶级专政的铁锤,坚决打击破坏革命样板戏的一小撮阶级敌人”。“样板戏”走进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担负起特殊的政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