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台湾的诗歌,除了前一时期的诗人继续创作之外,代表作家有文晓村、陈千武、白萩、非马等。
文晓村(1928—2007),“葡萄园”诗社的代表诗人,诗歌作品有《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等。文晓村的诗作遵循“健康”(非“病态”的)、“明朗”(非“晦涩”的)和“中国”(内容上的“中国”书写和形式上的“中国化”)的原则,以清新朴实的笔调,歌颂祖国、故乡和自然,写实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诗歌语言以及对民族风格的追求,是文晓村诗歌创作的基本品格。
陈千武(1922—2012),原名陈武雄,“笠”诗社重要诗人,诗歌作品有《密林诗抄》《不眠的眼》《安全岛》等。陈千武的诗,注重“政治”蕴涵,早期诗作中,一些作品曲折地表达了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抗争,六七十年代侧重对独裁统治的讽刺和对台湾乡土的歌颂,后期诗作则“本土”意识逐渐加强。“政治”内核的始终存在使得陈千武的诗作在艺术上呈现出“知性”的风貌和“抒情”的实质——写“政治”却借助意象的象征性和多义性来表达,而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借鉴除了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得益之外,也使部分诗作涉及对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命本质的思考。在语言上,日语、闽南方言的语言经历使陈千武的诗歌语言闪烁着一种奇异的色彩,别具风格。
白萩(1937— ),原名何锦荣,早年曾参加“现代派”,后成为“笠”诗社重要诗人,诗歌作品有《风的蔷薇》《天空象征》《香颂》等。白萩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诗人,“现代派”诗人和“笠”诗社诗人的双重身份,使白萩的诗作既有现代主义诗歌那种追问人生终极价值、在艺术上极具反叛性和“陌生化”效果的品质,同时也有“笠”诗社诗人所共有的那种关注当下、关怀乡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白萩的诗注重意象的提炼和绘画性、音乐性的运用,在诗歌语言上,则常常对汉语词汇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独具风采的语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