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十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字体:16+-

第一节 台港文学概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台湾文坛,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乡土文学逐渐崛起。

自50年代初就在台湾文坛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到了60年代影响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办和“《现代文学》作家群”的全面登场,不但通过翻译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观念、重要作家向台湾读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而且这些以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为主的青年作家们还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参与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基本形态和风貌的构建。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人的小说创作,大多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台北人》(白先勇)、《玩具手枪》(王文兴)、《那长头发的女孩》(欧阳子)、《僵局》(七等生)等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均出现在这一时期。独特的题材,深刻的主题,全新的艺术手法,使他们的作品不但轰动一时,而且对当时的许多大学生和中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因了这种影响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现代文学》作家群”所创作出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和“一刊两社”作家群所创作出的现代派诗歌一起,共同构成了6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强大声势,并成为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主流。流风所及,就是后来以乡土文学作家著称的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人,在创作初期也都受到过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过现代主义色彩甚浓的作品。随着这些作家对文学认识的逐步自成体系,他们走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笼罩,另辟了乡土文学的天地。这些作家的成熟作品,如陈映真的《将军族》、黄春明的《青番公的故事》《锣》、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构成了台湾乡土文学创作的经典,这些作家(包括稍后的王拓、杨青矗等)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出现,表明台湾的乡土文学已经崛起,并从70年代开始成为继现代主义文学之后,又一个新的文学主流。